公祭日为什么是12月13日
在2014年2月27日经过会议表决,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其中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在原子弹爆炸处建造的和平公园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且在本国每年都有大规模公祭活动。
每年12月13日,南京市也会举行悼念仪式,全城拉响警报,向遇难者献花圈,已持续了20年,在赵龙看来,将其上升为国家级公祭活动是理所的,也符合国际惯例。后来,提案承办单位国务院法制办对赵龙提案给予了答复,表示将配合有关部门在今后相关立法修订工作中予以认真研究。
2012年,赵龙卸任全国政协常委,离任前,他在全国两会上又提交了《关于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警示性文化遗产的提案》,警醒世人勿忘国耻。而就在那一年,秦杰去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又少了一位。
迄今为止,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罪行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予以质疑、否认和抹杀的言论仍不绝于耳,中日关系波折不断。“国家公祭日最终设立,我并不意外,当年提交提案时,我就觉得迟早有这样一天。”赵龙向记者表示,设立国家公祭日具有现实意义,但它又是超越现实的,不会因中日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一段要永久纪念的历史”。